


又問子牙說:「你這鉤線為何不曲?我教你一個方法吧!你把這根針用火燒紅,打成鉤樣,掛上香餌,線上再用浮子,魚來吞食,浮子一動,就知魚來了,往上一拎,鉤掛魚腮,才能釣到魚,這才是捕魚的方法啊。像你這樣釣魚,別說三年,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啊!可見你如此愚鈍,怎麼會有飛熊這樣的道號呢!」
子牙答道:「你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老夫在此,表面是垂釣,我的目的卻不在魚。我在此不過守青雲而得路,撥陰翳而騰霄。豈可曲中而取魚呢!那非大丈夫之所為。我寧願在直中取,而不向曲中求,不為錦鱗設,只釣王與侯。」
此畫題為「磻溪漁隱」,傳說為姜太公釣魚處。元.黃公望〈磻溪漁隱〉(國立故宮博物院)
從這段文字當中可知,姜子牙渭水垂釣其實就是在等待時機遇到名主,而他一方面懂得修煉人不可殺生的道理,另一方面,用直勾釣魚這種方式來引得別人的注意。從此「上鉤者」不再是魚,而是人,是王侯。這正體現了姜子牙的智慧。
在談話間,姜子牙算出這位樵夫進城賣柴會有人命官司,直言告訴他,當時武吉雖然不信,事後果然印證姜子牙所言不虛。
但因為武吉是一個孝子,當周文王用「畫地為牢」的方式懲罰他時,他因為思念母親心切而大哭。後遇貴人相助,允許他回家一段時日料理好雙目失明的母親衣食,再回來受罰。